连云港志罕房产交易有限公司

七部委劃定應用場景:數字鄉村建設指南,統統告訴你!

2021/9/22 0:00:00來源:互聯網作者:快印客
為深入實施《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中央網信辦信息化發展局、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國家發展改革委創新和高技術發展司、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技術發展司、科技部農村科技司、市場監管總局標準技術管理司、國家鄉村振興局社會幫扶司組織有關機構和地方編寫了《數字鄉村建設指南 1.0》,提出了數字鄉村建設的總體參考架構以及若干可參考的應用場景,供各地區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時借鑒使用。

本指南涉及的應用場景較多,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對《數字鄉村建設指南1.0》中的智慧鄉村旅游、智慧認養農業、鄉村融媒體中心建設、“三農”網絡文化創作等鄉村數字文旅的應用場景進行了摘取和整合。



鄉村數字經濟


鄉村新業態


鄉村新業態是指隨著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基于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鄉村農林牧漁、旅游、文化、教育、康養等領域的應用,形成的新型產業組織形態,包括智慧鄉村旅游、智慧認養農業等。


1.智慧鄉村旅游


運用數字化賦能鄉村旅游管理、服務、營銷、運營各環節,通過線上線下相融合,實現鄉村旅游服務方式和管理模式創新,打造游前、游中、游后服務體驗閉環。游客在出行前,可通過信息服務平臺查詢旅游信息、制定出游計劃、進行在線預訂;在旅游過程中,可通過智能化設施享受便捷的停車、導覽、觀光、購物、游玩、居住體驗。旅游運營管理方可通過客流量實時監控、快速投訴處理、高效應急處置,為游客營造安全放心的旅游環境;通過游客評價、購物數據的搜集分析,進一步完善景觀線路設計、旅游設施布局,提升旅游產品和服務質量。


——景區設施數字化。完善景區網絡覆蓋,推動停車場、旅游集散與咨詢中心、旅游服務中心、旅游專用道路及景區內部標識系統等數字化與智能化改造升級,視情圍繞鄉村特色景觀打造數字化體驗產品,提升旅游設施便捷度。


——景區運營服務數字化。完善分時段預約旅游、非接觸式服務、智能導游覽、實時游客流量發布、氣象預警等功能,積極接入省級旅游平臺或互聯網服務平臺,實現門票在線預訂、旅游信息展示、會員管理、優惠券團購、文旅創新產品銷售等功能,優化旅游服務體驗。


——景區營銷推廣數字化。采用網絡直播、平臺推介、網站專題專欄、小程序等線上營銷方式進行鄉村旅游推介。


——景區管理數字化。完善客流量監測監控、景觀資源管理、應急廣播、應急處置響應、指揮調度中心等功能,提升景區數字化管理能力。


省級層面加強鄉村旅游信息資源的匯聚和整合,提升鄉村旅游業的治理能力和監管服務水平。通過自建平臺或發揮大型互聯網平臺作用,構建區域性鄉村旅游綜合服務平臺。建立智慧文旅監管服務平臺,構建協同監管體系,提升文旅監管效能和治理能力。


縣級層面通過政策引導和資源支持,帶動鄉村旅游經營主體結合自身發展需要,靈活應用各類數字技術,提升景區智能化水平。


注意事項:為避免重復建設,實現可持續運營,縣級不宜搭建旅游信息服務平臺。鼓勵效益較好、集聚特征明顯、規模效應突出的鄉村旅游經營主體率先探索智慧旅游升級改造。在改造過程中,結合自身優勢、特色和發展實際,靈活部署相關功能,避免貪大求全。在改造順序上,優先發展數字化營銷,拓寬旅游產品銷售渠道。


2.智慧認養農業


智慧認養農業是一種消費者預付生產費用,生產者為消費者提供綠色、有機食品的鄉村新業態,通過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建立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合作模式,實現農村對城市、土地對餐桌的直接對接。認養農業經營主體依據自身實際開展數字化改造,實現農業耕作、養殖的智能化、數字化和遠程控制,將農業對象、環境以及生產全過程進行可視化表達、數字化展現和信息化管理。消費者可利用 APP、小程序等,實現田園種植、畜禽、果樹、魚塘的在線認養、實時監控。


——田園種植認養。消費者通過 APP、小程序等網絡平臺進行土地租用、作物選擇、付款、遠程管理,種植過程由農場專業人員就地實施。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通過在農田部署小型氣象站、土壤溫濕度傳感器、自動灌溉設備、監控攝像裝置等多種物聯網設備,為消費者提供從農作物播種、田間管理到作物收獲的全流程生長狀態及環境的實時可視化監控,待認養作物成熟時,以約定配送方式送達。


——畜禽養殖認養。消費者通過 APP、小程序等網絡平臺在線選定所需畜禽的仔畜雛禽、品質等級、養殖模式等,養殖過程由農場專業人員就地實施。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通過為畜禽植入數字化特征標識,為養殖環境安裝控制器、監控攝像裝置等多種物聯網設備,實現消費者對認養畜禽的喂養、防疫,以及對生長環境、養殖狀態的實時可視化跟蹤。認養期滿后,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將認養畜禽屠宰,并通過冷鏈物流配送。


——果樹種植認養。消費者通過 APP、小程序等網絡平臺,根據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提供的水果種類,認養相應果樹,以托管方式交由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開展種植工作。農業經營主體通過為種植環境安裝溫濕度傳感器、光照傳感器、風速傳感器、無人機、監控攝像裝置等多種物聯網設備,實現消費者對果樹生長環境的實時監測。待果品成熟,以約定配送方式送達。


——魚塘養殖認養。消費者通過 APP、小程序等網絡平臺,選定所需水產種類、出塘規格,由農場專業人員就地實施。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通過為魚塘養殖環境安裝水質傳感器、溫度傳感器、溶解氧傳感器等傳感設備,自動投料、增氧泵、循環泵等智能聯動控制設備,以及監控攝像裝置等,實現消費者對認養水產的生長環境、生長情況、飼喂情況的全過程實時監測。在水產達到出塘規格后,以約定配送方式送達。

省級層面加強在線認養、電商銷售、產品溯源等方面的監管,重點保障認養消費者權益,加強對經營主體在資質與安全方面的審核。


縣級層面通過政策引導和資源支持,帶動鄉村旅游經營主體結合自身發展需要建設具備在線認養、物聯感知、監控直播、電商銷售、產品溯源等功能的認養農業服務平臺。鼓勵有條件的農業經營主體或第三方互聯網企業,統籌縣域認養農業特色資源,對接周邊城市消費者需求。


注意事項:認養農業新業態的前期投入較高,農田自動化生產、智能化養殖系統的搭建、智能設備和視頻監控終端的裝載等需要大量資金,鼓勵和引導有條件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牧場、漁場、涉農企業等生產經營主體積極探索和試驗。農田應遵照《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GB/T30600-2014)進行整體規劃和科學布局。建議在開展過程中充分發揮社會資本和企業作用,豐富社會參與渠道。政府部門應加強政策引導、資源整合和監管,促進相關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鄉村網絡文化


(一)農村網絡文化陣地建設


農村網絡文化陣地建設是指將網絡媒體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農村地區傳播的有效渠道,通過主流思想網上傳播、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鄉村特色文化宣傳、農村基層文化服務機構信息化,鞏固農村思想文化陣地。


1.主流思想網上傳播


利用政府官方網站、新聞媒體、數字廣播、公眾號、APP等新媒體平臺,結合典型案例、鮮活數據,對社會主義主流思想進行常態化宣傳、解讀。


省級層面負責宣貫黨的文化宣傳方針政策,指導縣級宣傳部門開設運營各類自媒體官方宣傳賬號,對黨和國家政策、社會主義主流思想進行常態化宣傳、解讀。以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保護傳承優秀農耕文化為主題,建立優秀鄉村網絡數字文化選送機制,建設投稿征集平臺,面向社會征集優秀鄉村振興題材稿件。


縣級層面負責本級官方宣傳賬號運營管理、內容更新、輿論引導、回應群眾關切等工作,及時推出鄉村振興重點報道。由縣級宣傳部門對征集的優秀鄉村網絡數字文化作品統一規制后,分發至縣級融媒體中心、農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站點、網絡平臺。選拔和培養農村網絡文化正能量傳播員隊伍,通過信息終端把優質內容傳遞給基層群眾。


2.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


整合縣級廣播電視、報刊、新媒體等媒體資源,建設涵蓋媒體服務、黨建服務、政務服務、公共服務、增值服務等業務的融合媒體平臺。


省級層面負責縣級融媒體中心站址部署,依據《縣級融媒體中心省級技術平臺規范要求》(GY/T321-2019)建設縣級融媒體中心省級技術平臺,為縣級融媒體中心業務開展提供技術能力與基礎資源支持。


縣級層面依據《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規范》等相關規范性文件要求,建設縣級融媒體中心。各縣委宣傳部門負責協調縣委縣政府各部門資源,逐步拓展縣級融媒體中心的黨建服務、政務服務、公共服務、增值服務等功能。


3.鄉村特色文化宣傳


依托地方特色文化專題資源庫(省宣傳、網信、農業農村、文化和旅游、鄉村振興等部門牽頭組建),基于各級政府網站、公共文化資源服務平臺、新媒體等平臺開設移風易俗、優秀農耕文化、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宣傳專欄。


省級層面組建地方特色文化專題資源庫。統籌各類鄉村文化主題活動的策劃、組織以及網上宣傳。


縣級層面以傳統節日、重大活動等為契機,策劃、組織各類鄉村文化活動,并通過新媒體平臺擴大鄉村文化活動網上傳播渠道與影響力。


4.農村基層文化服務機構信息化


對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等現有站點進行信息化升級改造,通過網站、APP、社交平臺、新媒體平臺等信息化手段,為農村居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務。


省級層面牽頭推進縣、鄉、村三級網絡文化站點信息化建設?;谑」参幕掌脚_,推進全省“二館一站”(公共圖書館、文化館以及鄉鎮綜合文化站)文化資源上云入庫與共享開放。以網站、APP、小程序等形式建設掌上文化服務平臺。


縣級層面組織基層文化服務機構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與數字訪問終端部署。依托省級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將縣級“二館一站”公共文化資源上云,在農村居民中推廣使用掌上文化服務平臺。


(二)鄉村文化資源數字化


鄉村文化資源數字化主要包括農村數字博物館建設、農村文物資源數字化、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等,通過信息技術采集農村風土民情、非遺資源、文物遺址等文化資源信息,以數字化形式進行資源存儲、管理、分析、利用、展示,實現鄉村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網上廣泛傳播。


1.農村數字博物館建設


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對傳統村落資源進行挖掘、梳理、保存、推廣,以網站、APP、小程序等形式建設數字博物館平臺,集中展示村落的自然地理、傳統建筑、村落地圖、民俗文化、特色產業等。


(1)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建設


針對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莊,依托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平臺,建設傳統村落單館,以文字、圖片、影音、三維實景、全景漫游等形式,集中展示傳統村落概況、歷史文化、環境格局、傳統建筑、民俗文化、美食特產、旅游導覽等信息。


省級層面負責初審傳統村落單館申報建設信息,并將推薦建館村落有關材料報送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指導通過審核的傳統村落所在縣制作、上傳建館材料。


各傳統村落所在縣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負責單館建館申請、實施方案制定,組織專業團隊對建館村落進行深入調查和材料制作,并提交省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


注意事項:建館村落應為已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莊,各省傳統村落單館建設應分批次有序開展,優先選取具有地區或民族代表性的、保護成果顯著的中國傳統村落開展建館工作。


(2)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數字博物館建設


針對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錄的村落,依托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數字博物館平臺(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組織建設),建設村鎮單館,集中展示村鎮歷史文化、文物資源、歷史建筑、非遺資源等信息。

省級層面負責對縣級政府提交的單館申報材料進行初審,遴選優秀案例向全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數字博物館平臺上報。有條件的省可建設省級平臺。


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所在地的縣級政府部門,負責組織專業團隊對村鎮文化資源進行梳理挖掘,形成對應的數字化檔案與影像資料,并向上級主管部門上報評審材料。


注意事項:申請建設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數字博物館單館的村鎮必須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認定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


2.農村文物資源數字化


農村文物資源數字化包括數字化采集與展示,前者指應用信息技術將農村文物的自然屬性信息與人文屬性信息加工為圖文、視頻、3D影像資源,后者指對采集成果進行故事化加工創作,通過各類網絡平臺對外宣傳展示。


省級層面依托省級文物數據檔案存儲和管理中心建設農村數字文物資源庫,整合匯聚各市、縣農村數字文物資源,并對接國家文物局統一建設的“數字文物資源庫”。


縣級層面負責農村地區文物資源信息的采集與報送工作。依托“互聯網+中華文明”行動計劃,搭建流動式鄉村文化遺產虛擬展示與傳播系統,經常性組織鄉鎮、行政村舉辦流動展覽。有條件的地方可在鄉村基層文化服務機構部署織線下文物展示一體機、數據展示屏等實體終端,提高文物資源的進村展示力度。


3.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


對農村地區傳統口頭文學及文字方言、美術書法、音樂歌舞、戲劇曲藝、傳統技藝、醫療和歷法、傳統民俗、體育和游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記錄、保存與宣傳展示,實現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留存和傳播。


省級層面負責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的建設與運行維護,并與文化和旅游部建設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實現對接。依托省級非遺網,開展線上展播、網絡直播等宣傳展示活動。


縣級層面配合上級部門做好非遺記錄,負責非遺項目普查、收集、篩選和資料報送等工作。各縣建立標準化的采集、建檔、管理流程,對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非遺數字資料進行數字化檔案管理。


注意事項: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記錄工作應遵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規范》等相關要求。


(三)“三農”網絡文化創作


“三農”網絡文化創作是指以“三農”為主題,支持內容創作者開展文藝創作,推出一批具有濃郁鄉村特色、充滿正能量、深受農民歡迎的網絡文學和網絡視聽節目。


省級層面依托網絡視聽節目精品創作傳播工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共筑中國夢”主題原創網絡視聽節目征集、推選和展播活動等,對反映“三農”優秀文化的網絡文學和網絡視聽節目給予優先審批、綠色通道、財稅金融支持等政策支持,建設“三農”題材網絡文化資源庫。


縣級層面負責發掘本地優秀“三農”題材作品,建設本地鄉村網絡文化創作題材作品庫。為本地“三農”網絡文化創作者提供政策咨詢、內容策劃、生產制作、后期剪輯、產品測評等支持,培育“三農”網絡文化優質內容創作人??h級融媒體中心通過自有數字渠道對“三農”網絡文化創作內容進行推廣,并與合作的社會數字平臺載體(搜索、電商、社交、短視頻等平臺)進行有效對接。


(四)鄉村網絡文化引導


鄉村網絡文化引導主要包括整治農村互聯網非法傳教活動、清理網絡空間違法和不良信息等,通過清理整頓網絡負面信息,加強內容創作和傳播引導,為農村居民打造清朗健康的網絡空間環境。


1.整治農村互聯網非法傳教活動


開展政策法規網絡宣傳,依據《宗教事務條例》,規范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開展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主體全面清理整頓,杜絕利用互聯網在農村地區進行非法傳教。

省級層面負責統籌農村互聯網非法傳教整治工作,主動抵御非法宗教滲透,嚴防邪教組織在農村地區發展蔓延。


縣級層面負責對宗教場所舉辦宗教活動存在的安全隱患、是否存在非法傳教活動、邪教活動、借宗教名義進行封建迷信活動等情況集中排查,同時排查利用互聯網的非法傳教行為。針對排查出的問題,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制定應對措施逐一化解。


2.清理網絡空間違法和不良信息


清理互聯網上淫穢色情、攀比低俗、封建迷信、網絡謠言等違法和不良信息,遏制其在農村地區的傳播,讓違法和不良信息遠離農村少年兒童。


省級層面負責建立與完善網絡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清理下架違法違規信息、網站、移動應用程序,聯合公安網絡安全保衛部門與相關部門進行查處打擊。指導、監督各地各網站規范開展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工作。負責統籌農村中小學違法和不良信息防范教育,安排增設相關課程。


縣級層面依據《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加強對互聯網信息平臺違法和不良信息的巡查清理,依托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受理群眾舉報,定期開展宣傳教育活動。組織、督導、檢查農村中小學違法和不良信息防范意識教育課程開設。


安全 智能 高效
13年行業經驗 業務覆蓋全國
熱線電話:4006-110-166
座機號 :0755-8268 2722